编者按
2023年1月5日,敬爱的杜滋龄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,至今已整整一周年了。这一年的365天中,先生似乎却又从未离去,先生的音容笑貌活在我们心中,先生的事迹在艺术圈内外传播,先生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,记录新时代、书写新时代、讴歌新时代,努力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,尤其是以现代人物的生活题材为绘画的主攻目标,并着重研究中国民族风情画,表现各民族的新形象、新风貌,为新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杜滋龄的艺术创作建立在他对现实生活体验和理解基础上,速写不离手,速写本不离身,是杜滋龄的艺术习惯。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大江南北,在描绘不同主题的过程中,极大丰富了他对笔墨的理解、把握和创新;宣纸、画框虽然有限,但杜滋龄正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中,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进行了充分的表达,不断丰富对新题材、新对象的笔墨语言方式,并在精神上升华,达到无疆无界的澄明之境。杜滋龄还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画艺委会委员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、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,将自己的所学、所思、所得、所创,身体力行地传导给中国美术界和年轻学子,不仅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大量包括水墨人物画在内的优秀作品,还培养了许多中青年美术人才,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。斯人已逝,风骨长存。踏着先生的足迹,传承先生的精神,我们责无旁贷。今日刊发杜滋龄先生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,以此纪念杜滋龄先生逝世一周年。
杜滋龄,著名国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、出版家,1941年生于天津,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,师从叶浅予,李震坚先生。生前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,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,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,南开大学教授,中国画学会副会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,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,享受特殊专家津贴。
杜滋龄早年在家庭影响下自学绘画,后在天津美协主席马达,以及叶浅予等前辈的帮助和亲自指导下走上专业美术道路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他创作了《李双双》《红色宣传员》《朝阳沟》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连环画、宣传画、年画和中国画。连环画创作、速写和写生训练奠定了杜滋龄早期作品以线造型的艺术风格。
改革开放以后,杜滋龄于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(现中国美术学院)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,受教于李震坚等浙派写意人物画大家,他在这里进行了系统完备的技术训练和美学思考,一方面接受新时期新思潮,另一方面又将着眼点和发力点聚焦于优秀传统。尤其是对墨、水的进一步理解,让它们与早已捻熟于心的线高度有机融合在一起,造就了他洒脱酣畅、灵秀俊美的水墨风格和美学特点。
杜滋龄求教于叶浅予先生
杜滋龄与导师李震坚在写生途中
杜滋龄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
20世纪80年代初期写生中的杜滋龄先生
杜滋龄先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研究中华民族
作画中的杜滋龄先生
杜滋龄先生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欣赏
李双双连环画1963年
20世纪连环画1964年
给小申喂奶速写1968年
傣族少他的足迹遍布59cm1980年
泽库藏女78cm×50cm1983年
藏族姑娘60cm×46cm1983年
古老早已熟稔于心×68cm1990年
太行老农68cm×68cm1991年
塔吉克姑娘137cm×96cm1994年
风雪驼铃声68cm×68cm1996年
荷塘晓雾125cm×180cm1997年
甘南牧牛场速写之一68cm×45cm2001年
埃及风情123cm×123cm2003年
春风吹绿高原地136cm×68cm2006年
夏威夷速写69cm×69cm2006年
帕米尔风情96cm×115cm2007年
金色的阳光下57cm×95cm2007年
帕米尔风情97cm×180cm2007年
塔吉克姑娘68cm×68cm2007年
康巴汉子136cm×68cm2008年
版纳晨曦144cm×365cm2008年
晴云97cm×180cm2008年
秋124cm×102cm2008年
帕米尔驼铃声68cm×136cm2011年
烟云雾霭的水墨构成61cm×48cm2011年
晨曲145cm×185cm2012年
幽谷图96.5cm×61cm2014年
印度姑娘89cm×51cm2014年
英吉沙速105cm×99cm2015年
丝绸古道上的歌124cm×136cm2015年
母与子166cm×92cm2015年
集市速写97cm×60cm2015年
国清寺43cm×50cm2015年
旦知拉毛姑娘60cm×49cm2016年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